HELLO FM - PREFERRED LISTENERS' CHOICE
  • Hello FM 主页
  • 每日娛樂新聞
  • 世界望遠镜
  • 名人藝事

《活出屬於自己的價值》

5/10/2011

Comments

 
Picture
大部分的人在同一個領域工作8年,盡管天天抱怨工作內容極盡瑣碎,想過離開工作崗位,卻又沒有勇氣跳出來,只好庸庸碌碌的為五斗米折腰,在職場上鞠躬盡瘁。

從教育界跨進私人界的張芷穎,某一天去買漢堡重遇舊同事,她以為離開杏壇,這4年間學校制度會比以前更開放,然而一談之下,原來學校裡有二十餘位老師同時申請調職,以行動抗議掌校人。

教育制度不能改,唯有改變自己。

張芷穎感嘆,教書並不是一個人的事,校長、老師、家長與學生,環環相扣,老師在負面的環境進行教育,身教言教如何教好學生呢?她在這樣的制度下教書8年,無時無刻感到綁手綁腳。

許多跳脫傳統的教學方式在學校往往派不上用場。為什麼呢?答案只有一個:成績至上。學校的總平均不能被拉低,家長要孩子拿A,彷彿學業有了A,往後過的就是A級的人生。

大部分的學校對好學生的定義,就是成績優秀的學生才是好學生,這群學生得到最好的資源,上台表 演機會也保留給他們。中等學生表現中規中矩,沒有製造問題,很容易被忽略。至於學習能力比較弱的學生,很抱歉,不但被視為無能,也完全被放棄,因為就是這 群學生把學校總平均拉低,連累學校不能提高名譽。

一開始,張芷穎也感到很矛盾、很生氣,不斷嘗試新穎教學。不過,她一次又一次的被提醒要根據 “傳統”的教育方式。她力爭到底,堅持認為教育是互動性的,老師不只是“giver”,高高在上,命令學生,主導一切,其實也可以是“taker”,從學 生身上學習不同的經驗,瞭解學生的背景,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張芷穎有一次帶合唱團參加全國比賽,機緣巧合認識評判邢一軒,兩人話甚投機,她談起本地教育,他則談生命教育。在多次的接觸下,她有感教育制度不能改,只有改變自己。

當但她決定辭職踏出傳統教育的大門,她發現生活要有挑戰,否則會慢慢變懶。當初張芷穎做這個決定,知道前面的路一定比過去辛苦,但她從未 放棄。盡管她的母親堅決反對,認為教師是鐵飯碗,樂於預見她未來30年的生活。她說,只要選擇是對的,她會朝自己的目標前進。當她的努力被看見,關心她的 人就知道她在做正確的事情。

生命教育,讓我看到更多面的自己

從一個安逸的教學環境走出來,踏入社會,她才看見自己太多的不足。“我不得不承認,過去‘老師”這個身分面對的只是學生,總認為學生要聽命於我。漸漸的,對人事處理,分析理解事情停滯不前。”

她的伙伴邢一軒不斷提醒她,她已經不是老師,不能習慣命令,不接受批評,而要放下老師的身分。最難被教育的人往往是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因為他們認為自己懂很多,放棄許多學習的機會。

世界一直改變,若然自己停止學習,就是自動放棄自己。生命教育是不分年齡層次,每個人一定有不熟悉的方塊,唯有敞開自己,去接受新的事物。

這轉換跑道的過程不是平步青雲的,她遇到很多挫折,無法調適自己的情緒。從小學到大學,都沒有 教導學生如何面對挫折,但是生命教育教她重新認識自己。“人的年紀越大,加諸在自己身上的身分越來越多,要承認自己過去不是只有少得可憐的選擇不易。不 過,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讓我見到更多面的自己。”

現在,她可以實踐自己的教育方式。一名在社會眼光被認同的優等學生,完全服從父母、學校老師、補習老師的話,成績全A,得到贊美,他們就盲目跟從,久而久之,沒有自己的主見。把他們放在社會上,少了人與人的互動,分析、主導、解決事情的能力很弱。

生命教育不是一味強調學術優等,而是指導孩子創造自己的價值,相信自己做得到。她沒告訴孩子怎麼做,而是分享他們要怎樣結果,依據結果去進行,以自己的經驗去實踐。“以前我們只有A方式,現在我們知道生命還有其他選擇,無限的可能性。”


【簡介】
張芷穎,30歲,生命教育訓練導師。曾在政府小學擔任老師8年。



文案: Hello FM 明星文稿 -  Bryan 张永佳



Comments
    Hello FM

    CONNECT NOW
    Picture

Hello fm - preferred listener's choice


Hello FM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全属)
Powered by Project Awareness (Singapore) Pte Ltd (201320571D) l Contact Us

  • Hello FM 主页
  • 每日娛樂新聞
  • 世界望遠镜
  • 名人藝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