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 FM - PREFERRED LISTENERS' CHOICE
  • Hello FM 主页
  • 每日娛樂新聞
  • 世界望遠镜
  • 名人藝事

日本機器人走進生活中

6/12/2017

Comments

 
Picture
19歲中國棋王柯潔與人工智能“阿爾法圍棋”(AlphaGo)的對決舉世矚目,雖然柯潔落敗,但不代表人類輸給機器,畢竟人是發明者。

人工智能是體現在科技領域上的人類智慧,目的是要為人所用,機器人是其中一個最好的例子。機器人越來越普及化,可分擔更多工作,但也可能帶來失業浪潮。

日本在機器人研發工作上一直超前,最與眾不同的是更重視機器人的“人性化”,務求讓機器人更像人,更“融入”人類的生活。

日本總務部下屬的資訊通信研究所最近發布報告,將機器人列為“挽救日本經濟的明日之星”。該部門預測,人工智能技術可幫助日本到了2045年獲得121萬億日元(1萬5000億新元)的經濟收益。

日本政府重視機器人產業,首相安倍晉三親自推動這方面工作。他在2014年設立“實現機器人產業革命”部門,聯合企業界、學界,以及金融機構,宣布每年投入116億日元(1億4000萬新元)津貼機器人產業研發。安倍還將2020年至2030年的10年定為實現“機器人產業戰略”的重要期,全方位推動全國實現人工智能社會。

日本企業界比政府更早預見機器人前景無限。本田汽車公司(Honda Motor )自1986年已秘密打造首個人形機器Asimo。2000年,這台機器人首次在日本汽車展上露面,靈活的仿人動作引起世界矚目。

隨著科技日新月異,Asimo也已“長大成人”,不但會行走、跑步,還能說會道、唱歌、打鼓。日本政府甚至雇用Asimo為科技親善大使,在東京未來科學館裡接待貴賓。每當外國領導人來訪,它會以各國語言迎賓,呈獻表演,讓外賓親眼見識日本研發機器人的成就。

未來科學館的機器人科技研究員雨宮崇告訴《聯合早報》:“本田汽車公司制造的Asimo機器人至今還不能商品化,因為日本社會運用人形機器的時機還沒成熟。不過,Asimo身上的機器人技術早已運用在日本一些行業。”

在勞動力不足、日元高漲的上個世紀80年代後期,日本壽司業已開始構思會做壽司的機器人。當時已有了旋轉壽司輸送系統,為業界節省至少20%的人工成本。業者看到自動化帶來的好處,都希望能擴大機器的運用。

現今的壽司機器人本事更大了。壽司行業經常舉辦“人與機器人”比賽,賽果一再顯示,在速度上,人力絕對無法趕超機器。一名熟練的壽司師傅最快能用三分鐘制作七盤壽司,至今最厲害的壽司達人是用一小時制作600個壽司,可是壽司機器人每小時至少能制作3600個壽司。

日本旋轉壽司店“Kappa壽司”的老板德山桂說:“日本壽司業對機器人完全取代人力抱有很高的期待。現在的旋轉壽司每盤售價最低可達100日元(約1.2新元),靠的是自動化技術。在人手不足的情況下,還可以追求到一定的利益。今後在壽司機器人的協助下,價格甚至可能低至每盤80日元(約1新元)。”

機器手捏壽司 口感不輸人手

與30年前相比,制作壽司的機器不但更快捷,也更重視色香味。身手靈活的壽司機器人在飯團的拿捏上比人更准確,做好壽司後還會擺盤,放在輸送帶上。值得一提的是,過去由於機器生硬,飯團捏得太實,影響口感的問題,如今已解決。

壽司機器人制造商鈴茂器工的老板小根田指出:“人手捏壽司時有空氣滲入,飯團入口後會自然散開。以前的機器做不到這點,現在的人工智能技術能精准地控制壽司飯團的粘稠度,十分接近手工制作的壽司。因此,全機械化一樣可保證壽司的口味和口感,在衛生方面有更大的保障。”

近年來,日本一些科技公司加速研發像人手一樣靈活的“機器手”。日本同志社大學和日本科技公司Scuse攜手為壽司行業開發了一台擁有“肉身”的機器手。這台機器手最近在機器人展上大出風頭。它能靈巧地將壽司放到盤子裡,然後遞到客人面前。

這一幕讓人難以置信,但也不能不信。未來的某一天,當我們走進壽司店時,遞上一盤盤壽司的不是侍應生,而是一只只機器手。

下一步:讓機器人更像人

“軟化”硬邦邦的機器人是目前的研究重點。日本機器人協會今年4月成立“軟機器人委員會”,研究適合機器人的軟性材質,以便讓機器人更接近人類,更好地為人類做事。

軟機器人的先驅研究者之一立命館大學教授平井慎一指出:“硬機器人連拿個雞蛋都困難,唯有改用柔軟材質來制造機器人,它才能真正走入人類的生活。”

在他的研究室裡,線和繩子都可以是制成人工肌肉的材料,他不斷探索如何改進機器人的靈活性,希望有一天機器人能走入廚房做飯。

沒有生命的機器人還可以為人類赴湯蹈火,進入危險地帶完成任務。

東京工業大學教授鈴森康一認為:“軟機器人要比硬機器人更有發揮空間。鐵制機器人太笨重,容易在建築物裡絆倒。例如:在維修福島核電廠時,送入核電廠的機器人頻頻在裡面遭碰撞而毀壞,代價太高,因此前功盡棄。如果用膠質、甚至是纖維質的材質,好像肉身般,修復較容易。也就是說,肢體柔軟的機器人則更有用武之地。”

日本科研界在爭取讓機器人更人性化這方面,不止於材質,甚至要有人類般的觸覺。

慶應大學理工程部研發一台人手機器“GP-Arm”就有了“觸覺”。它能判斷物體的大小,從而決定用多少力道取物,端酒杯、抓薯片等都難不倒它。

研發者接下來的目標是讓它的“關節”更靈活,可以把食物送到嘴邊。

賣雪糕打理酒店 機器人進軍服務業

有人說,日本在發明人形機器方面比其他國家強,是因為受到卡通漫畫的啟發。有人認為日本的出色表現是環境所逼,因為受限於和平憲法,不可以像美國那樣研發軍用機器人,於是就集中開發生活與商用機器人。

不過,日本產業經濟部門在一次報告中指出,日本的情況與“世界工廠”中國和其他發展制造業的新興國家不同,日本工廠對工業機器人的需求已出現瓶頸。日本眼下急需開發能移動的機器人,以便在服務業、醫療領域大展拳腳。

報告也指出,日本只有在機器人產業上不斷取得突破,才能與國際產業競爭。日方預測,到了2030年,世界的人工智能市場總值可高達88萬億日元(約合1萬1000億新元)。

人工智能不斷進步讓日本的機器人研發看到曙光。有百年歷史的日本安川電機本以生產精密工業機器人為主,近期也順應市場需求向服務業進軍。

這家公司的展覽廳內有一個賣雪糕的機器人“安川君”。

據悉,這台價值1000萬日元(約12萬5000新元)的雪糕機器人已被長崎一家游樂場買下。

該公司也與醫學研究人員共同開發能在實驗室裡獨當一面的機器人“馬赫羅”(Mahoro)。這台花了10年開發的機器人,工作效率超越人類,不但能處理大量的研究數據,更可不眠不休地工作。

參與發明的日本醫學博士夏目徹說:“將研究工作交給機器人是科研領域的新嘗試,現在世界上也只有日本做到,這歸功於日本在發明機器人的工作上對細節的重視。科學研究要求的是精准,機器人絕對能勝任。另外,機器人有遙控通信系統,科研人員無論到哪裡都能跟機器人溝通,時刻了解研究進程。”

酒店144客房僅六員工 機器人辦入住手續搬行李

日本長崎縣佐世保市一座游樂場兩年前出現一家“全自動化”酒店,服務員全是機器人。兩年的試行結果顯示,這個經營方法行得通。

酒店的服務櫃台有機器人小姐為客人辦理入住手續,有機器手為客人搬行李。

每個機器人都有電眼,能識別和記錄客人的容貌,開房門時不用房卡,而是用臉部識別系統。

當客人走到櫃台時,機器人小姐“夢子”會露出微笑,說:“歡迎你!”她身邊的助手是機器恐龍“未來君”,能講日本語和英語。

這種服務模式在目前來說是絕無僅有的,業主干脆將酒店取名為“怪異酒店”。

該酒店創辦人澤田秀雄說:“開始引進時,很擔心機器人會把人嚇跑,也擔心會有安全問題。後來發現,革新讓人感到興奮,因為酒店充滿對未來世界的聯想,機器人服務漸漸成了賣點。”

使用機器人最大的好處就是節約員工成本,這家有144間客房的酒店只有六個員工。另一大好處就是解決了語言問題。在日本,在機器人身上裝外語系統要比聘請外語人才容易多了。

這家酒店的業主如今對使用機器人充滿信心,他今年在東京迪斯尼樂園附近也開了一家機器人酒店,還預備在日後進軍海外。

填補勞動力缺口還是“職業殺手”

日本生育率低,勞動力不足是個大問題,機器人可以彌補這個缺口。當機器人一代比一代強,能為人類做越來越多的事後,人們開始擔心人工智能會成為“職業殺手”,剝奪人類就業機會,引發空前的失業潮。

日本三菱綜合研究所在1月份發布的預測報告中指出,日本人工智能技術將在13年內導致240萬個就業機會消失,其中流失最多的是制造業,有150萬個勞動者失去工作。其次是會計業,人工智能將取代一些白領的工作,預計造成72萬人失業。

野村總合研究所的報告也令人震驚。該報告指出,未來有49%的職業被機器人取代,不只是體力活,一些腦力與創意工作也不能幸免。

日本媒體報道引述這些報告稱,人們往往以為只有體力勞動者才存在被機器取代的危機,沒想到人工智能具備的分析能力有更大的殺傷力。

衡量“無人化”利與弊

《每日新聞》最近一則報道稱,日本的金融業界正在為“無人化”鋪路。

例如,富國生命保險公司從今年1月起,安裝能計算賠償額的人工智能系統,並裁掉34個賠償額評估員。這家公司的財政部門透露,引進系統成本為170萬美元(約235萬新元),每年花約13萬美元(約18萬新元)進行保養維修,但每年卻可節省110萬美元(約152萬新元)的薪酬開支。

“無人化”社會是怎樣的狀態?如何在用人和用機器之間求取平衡?這都是機器人普及化後必須思考的問題。

使用實驗室機器人的夏目博士表示:“未來的實驗室未必只剩下機器人在埋頭苦干,還是要靠人腦。發明機器人的目的,是要減少讓研究人員傷神的分析工作,讓他們有更多時間策劃更多研究項目。機器人的用處在於幫助我們更快達到目標,完成更有價值的研究事業。”

東京大學研究新媒體的水越伸教授說:“產業革命和新科技都會存在利弊,這就像有了手機和互聯網後,我們看到它們的好處和壞處一樣。然而,科技革新是在人類主導下進行的,關鍵在於如何應用。將工作交付給機器人,不代表他們可以取代我們。”

他認為,在科技革新之際,人類應當思考如何善用科技,使生活更有意義。

他舉例說,因為社會老齡化,日本或要更快推動無人駕駛,但這不表示交通業就完全走向“無人化”。試想公交巴士上載著許多老人,車上就需要照顧老人的服務員。單純的勞作交給機器人後,人們就應當去尋找長久以來忽視的人間溫情。
​
他表示,人工智能與機器人時代的這層意義是人類必須思考的。
Comments
    Hello FM

    CONNECT NOW
    Picture

Hello fm - preferred listener's choice


Hello FM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全属)
Powered by Project Awareness (Singapore) Pte Ltd (201320571D) l Contact Us

  • Hello FM 主页
  • 每日娛樂新聞
  • 世界望遠镜
  • 名人藝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