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 FM - PREFERRED LISTENERS' CHOICE
  • Hello FM 主页
  • 每日娛樂新聞
  • 世界望遠镜
  • 名人藝事

支援勿慣縱 精神疾病患者

11/10/2020

0 Comments

 
Picture
照護精神疾病患者,關心和慣縱僅一線之差,應對不當幫助不到患者,還會影響自身的身心健康。心理衛生學院三名專家分別解釋如何避免慣縱患者;患者不願求醫的話,親人應如何處理;以及我國最普遍的精神疾病之一——焦慮症的類型和症狀。

親人備受精神疾病困擾,我們是否就該竭盡所能,對親人有求必應?

答案並不簡單。關鍵是,我們必須識別“支援”(supporting)和“慣縱”(enabling)的差異,以免讓愛與關懷弄巧成拙,以致延緩患者的康復。

心理衛生學院緊急部專科顧問醫生指出,照護者(特別是家長和伴侶)都會強烈渴望幫助和支持患病的親人,例如幫對方做一些他目前無法自己做的事,或協助他重新掌控自己的生活。 “不過,如果照護者提供的幫助和支持無法解決問題,而是讓問題更根深蒂固,那可能會讓問題的根源變本加厲。”

他以較極端的例子說明:孩子毒品成癮,家長擔心他生活成問題,主動塞錢給他,其實是促使他繼續嗜毒。 “很多時候,當照護者頻頻介入,為親人解決問題,那就等於奪去了患者為自己的行為負責的動力,而患者也少了改變的理由。如果患者不必面對自己的言行的後果,那會讓患者覺得自己的行為是合理的,而他的行為也可能逐步加劇,患者還可能期待親人會繼續忍讓,放縱自己。”

如何分辨是不是慣縱

照護者如何確認自己究竟是在支援或慣縱患者?黃偉立醫生解釋,“慣縱”和“支援”僅一線之差,照護者應考慮下列問題,就知道自己的關心是否在促使患者的問題持續下去。這些問題包括:

● 患者的一些行為讓其他人難以接受,你是否視而不見?

● 你是否擔心自己如果沒有照著患者的意思做,就會導致他離開,或出現暴力行為?

● 你是否為了掩護患者的問題或過錯而撒謊?

● 明明是患者該負的責任,你是否總是把責任歸咎於其他人?

● 你出手相助,患者卻沒有表現出認可或感謝,問題甚至變本加厲,而你仍舊主動幫忙?

如果你回答“是”,那可能就是“慣縱”,而不是支持了。下一步該怎麼做?

醫生說,“enabling caregivers”(慣縱患者的照護者)應該停止這麼做。當然,他明白說易行難,照護者允許患者承受個人決定所造成的後果,必須拿出勇氣,自我節制,過程中必須經歷不容易處理的情緒。

“精神疾病會影響一個人的想法、行為和情緒,症狀往往對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衝擊,也會打亂人際關係。就嚴重精神疾病而言,一般不會忽然發生,照護者往往會在疾病完全發作之前,就留意到患者一些細微改變。”

及時觀察到親人的變化,鼓勵他求醫,而不是慣縱他,是幫助患者加快康復的關鍵。

焦慮症症狀因人而異

精神疾病在我國並不罕見,其中最常見的包括焦慮症(anxiety disorders)。

心理衛生學院情緒管理及焦慮障礙精神科部門高級專科顧問醫生解釋,本地常見的焦慮症類型包括社交恐懼症(social anxiety disorder)、恐懼症(phobia)、恐慌症(panic disorder)和廣泛性焦慮症(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

此外,某些病症如強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OCD)、創傷後壓力心理障礙症(PTSD)及適應障礙症(adjustment disorder)的症狀往往包括焦慮因素。根據2016年的全國精神健康調查,單是廣泛性焦慮症及強迫症的終生患病率就有4.8%。

醫生說:“一般患者可能出現的生理症狀包括心悸、發抖、出汗、口乾、身體酸痛和胃部問題,心理症狀則有暴躁易怒、失眠、緊張以及無法專注。當然,身處讓人害怕的情況時,焦慮感是正常的反映,但焦慮症患者的共同點是那份焦慮感的幅度遠遠超出該情況的風險和嚴重性。”

症狀有多嚴重,則會按照焦慮症類別以及病症嚴重程度而異。此外,患者如果同時患有其他生理或心理病症,加上本身脾氣和性格,以及是否有足夠親友支持,都會影響症狀的體現和變化。

心理衛生學院心理學部門資深臨床心理學家洪敦賜指出,大部分焦慮症患者都對自己的病情有相當好的認知;給他們機會了解治療方法,一般患者都願意接受治療。

“要是親友疑似患上焦慮症,卻不肯求助,首先可嘗試溫和地說服他,同時給予支持,促進彼此的信任,並幫助他加強自信。有些人不願求診,可能是他們認為精神疾病被污名化,或是不明白有哪些治療方法,也可能是因病情嚴重,根本無法離開住家。

“如果患者需要更多時間考慮是否接受治療,親人或照護者可以嘗試自己直接求助,因為照護壓力可能排山倒海。嘗試單人療法(individual therapy)、家庭療法(family therapy)或加入照護者互助小組,往往能給照護者提供更多資源,讓他們在幫助患有精神疾病的親人時,也為自己找到求助的途徑。”
0 Comments



Leave a Reply.

    Hello FM

    CONNECT NOW
    Picture

Hello fm - preferred listener's choice


Hello FM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全属)
Powered by Project Awareness (Singapore) Pte Ltd (201320571D) l Contact Us

  • Hello FM 主页
  • 每日娛樂新聞
  • 世界望遠镜
  • 名人藝事